一、知机识变:新趋势下的欧洲潜在机遇和挑战
西欧绝大部分化工产业所使用的能源仍依赖于天然气、石油等传统化石燃料,产业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约五分之一,其中包括约434TWh的原料供应环节能耗和约271TWh的工艺环节能耗。低碳转型意味着对传统能源价值链的全面转型,即包括在能源供应环节中的绿电、热能、绿氢等的部署,也包括对传统工艺的升级、能耗弹性管理等。
在此趋势下,新的能源循环结构正在形成,并带来相关原料、工艺和细分市场的新发展机遇,如欧洲化工企业正推动清洁合成气、生物基燃料和废弃物原料等对传统化石燃料的替代,并持续升级相关工艺促成降碳;结合碳捕集实现对不可回收产品的焚烧处理,进而支持可循环利用的合成燃料生产。
能源变局之下,我们认为欧洲化工产业正呈现四类价值链集群特征,机遇和挑战各异:
强韧型:以具备强本地化特征的价值链集群为主,包括具备本地化原料供应、生产和强本地化需求,且本地化价值链完善、整合充分的产业。虽受变局影响,但发展韧性更足,预计中长期竞争力犹存,典型如欧洲的氯碱行业。
变革型:预计受低碳和可再生趋势深刻影响,原料供应形式、生产工艺等环节或有重大变革的产业对支持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投资环境等要求更高。以塑料产业为例,受低碳转型相关法规推动,原石化基聚合物塑料的生产预计大幅减少,但同时考虑到本地相对更高的化工生产成本,中短期内包括本地原料供应等在内的塑料产能结构或有重大变化。变革型价值链往往也伴随着新的技术机遇,以特种表面活性剂为例,欧洲在配方、终端应用等处于领先位置,若能确保基于“绿色原料”的工艺创新(如生物基原料)和良好的投资环境,相关产业生态仍有望维持领先。
颠覆型:价值链部分环节预计转移,典型如氮肥产业。考虑到俄罗斯天然气进口的区域可用性、二氧化碳配额减少等,预计基于天然气的原料产能或将减少,并为绿/蓝氨企业带来更多的欧洲贸易机遇。
战略型:受战略自主需求推动的核心产业环节。典型如动力电池,欧洲政府和车企、供应商正加大相关价值链环节布局,包括前端正负极材料、电解质和后端的电池回收、前驱体再制造等。
二、“长路漫漫” :欧洲化工产业的转型挑战
《欧洲绿色协定》已明确2050年低碳愿景,即实现“净零”,推动成为现代、资源高效且具备竞争力的经济体,并促成相关经济产业的蓬勃发展、相关能力战略自主。
尽管目标明确,但转型之路并不容易。在过去20年中,欧洲投资额年均增长约3%,远低于全球其他地区平均约8%的水平,欧洲化工产业投资额占全球比重在同期由20%缩水至10%,面对欧洲2050年愿景所需的超2万亿欧元投资,内部成本、监管、舆论环境和外部全球化竞争产生的系统性挑战正愈发成为潜在阻碍。
(一)成本高企
较高的原材料价格、能耗成本以及碳价水平已深刻影响以化工产业为代表的能源密集型行业投资信心。在需求停滞、监管复杂化和供应链稳定性等外部挑战的进一步影响下,过去2年间欧洲化工产品产量已减少约20%,相关产能利用率由2022年前的超70%下降至持续低于60%的水平。
(二)激励不足
欧洲监管体系的完善度和复杂性均相对较高,诸如碳边境调节机制、关键原材料法案、可再生能源指令等层出不穷,但对比之下用于吸引投资落地的激励力度和透明度相对缺位,对大型、新质化工产能的投资吸引力不够。
(三)公众舆论
相比其他地区,欧洲投资项目的落地相对其他地区更具挑战。例如,多年来对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的非法排放已导致水源和环境的广泛污染,草甘膦的安全性仍广受争议,公众和政府均要求高水平的透明度和监管力度,舆论环境的不信任感对欧洲推动价值链创新的灵活度已产生不利影响。以大型锂矿项目为例,欧洲正试图通过项目强化在电池领域的战略自主性,但受公众舆论环境的影响,项目前景仍有不确定性。
(四)全球挑战
美国、中国、中东等全球地区正加促化工产业价值链升级,并通过激励亦或其他方式引导投资转移,确保未来发展的战略主动权。例如,美国的“美国优先”、通胀削减法案和关税加征、中东积极投资替代能源,以确保在未来趋势中的发展韧性。
三、“谋定思变” :对中国化工产业的发展启示
基于当前宏观环境和产业形势,罗兰贝格建议中国化工企业加快围绕以下维度“谋定思变”,精准识别自身在趋势中的定位、找准突破方向:
以终为始谋定发展:通过管中窥豹的立场分析欧洲化工产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知己知彼;而全球化工竞争力分布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国内产业链也正持续演变,涌现诸多值得借鉴的龙头转型模式。未来,中国企业需在全球版图中立足全局,以终为始谋定长期发展。
积极拥抱出海机遇:在欧洲产业结构整合的大背景下,一系列值得合作或收购的资产将持续涌现,中国企业需要深入思考有哪些值得布局、如何设计策略,以确保成功进入和实现目标。当然,在此过程中需冷静分析其产业特征。当前,欧洲不同的化工细分领域演变场景都将有所差异,中国企业有待充分考虑特定细分领域的动态情况、厘清其归属的价值链集群特征。
辩证看待绿色进程:鉴于发展能源禀赋和塑造全球竞争力的目的,绿色低碳是欧洲深入发展必由方向;但着眼于中短期,其节奏仍存在不确定性,因此中国企业在拥抱和践行绿色行动的过程中仍需以长短结合的视角看待这一进程,以经济性和实际效益作为当下举措的决策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