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橡胶网讯 香港密封件生产商司达行于今年3月获本港民航处发出的零部件制造人批准书(PMA),成为香港首家进入航空供应链的制造商。
此次通过民航处批准的产品,是一款安装于民航客机机舱洗手间内防虹吸阀的密封圈,可使用于内地、香港和澳门注册的飞机中。
司达行航空部质量总监何懿德表示,整个项目耗资上百万元,将首先在本港市场作推广。
他透露,年内将申请航空工业品质管理系统认证(AS9100),年底或明年初开始筹备申请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PMA,继而进军美国航空市场。
整个申请过程历时3年,是一个艰苦又具挑战的过程。何懿德直言,原料是当中最难的一环,公司特意前往奥地利和英国购买原材料,“要证实密封圈能达到原厂的规格,需要经过温度、硬度和拉扯等测试,而目前香港亦尚未有认可的实验室”。
另外,香港航空制造业人才不足、人工贵也带来挑战,公司特意成立航空部招揽人才。目前,公司员工约120人,当中航空方面员工不足10%。
图为:香港生产力促进局材料及制造科技首席顾问孙国伟(左起)、香港航空业协会会长张谦华、司达行航空部质量总监何懿德、司达行航空部董事长刘伟建
成功晋身航空零件生产商,下一步,是吸引航空公司采用司达行生产的密封圈,计划从廉价航空切入。
何懿德指出,未来会有一连串的推广活动,包括向香港快运、国泰航空或一些飞机维修厂进行路演,以及参加展览等。
航空工业可说是世界上对技术要求最苛刻的行业之一,因此,司达行若要生产安装在飞机其他零件中的密封圈,仍需另外申请。何懿德坦言,“有了牌(批准书)之后,要再加其他产品难度就没有那么大,未来主要考虑一些不影响适航安全的产品,故暂不会考虑飞机起降架、发动机等主要零件的密封圈”。
过去20多年来,司达行每年收入均保持约20%的增长,董事长刘伟建坦言,同业竞争激烈,成本亦不断上涨,若不提升竞争力,或难保持稳定增长。他说,希望用3年时间建立客户网络及市场信心,维持公司年收入约20%-30%的增长速度,“飞机非原厂零件价格较原厂零件便宜至少一半或以上,为公司带来的经济规模难以估计。最保守估计,十年后公司收入至少较目前的8000万元翻一番”。另外,待业务成熟后,他不排除会在港上市。
为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司达行正筹备进军美国市场,何懿德说,未来会在美国成立或收购一间公司,以符合FAA发出PMA的要求,之后会考虑进军一些主要零件范围。
来源:大公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