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山东省政府发布《山东省实施新一轮高水平企业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并已抄送至省委各部门,要求认真贯彻落实。
中国橡胶网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整理如下:
一、重点任务
(一)提高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提高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力争到2020年,
全省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9万亿元,年均增长6.5%;
实现利税1.7万亿元,年均增长6%;
实现利润1.05万亿元,年均增长6%。
(二)培植壮大主导产业
围绕《〈中国制造2025〉山东省行动纲要》确定的10大装备制造业和10大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实施企业技术改造,培育一批万亿级支柱产业、五千亿级优势产业和千亿级特色产业,提高产业附加值、产能利用率和市场占有率。
力争到2020年,
全省主营业务收入过万亿元的产业达到10个,
过五千亿元的达到15个,
过千亿元的达到50个。
(三)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金服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推动科研投入成果化、创新成果产业化。
加强产业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坚和推广应用。
力争到2020年,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2%;
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数量达到200家、省级中心达到1800家;
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数量达到20家、省级中心达到200家;
省级及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数量达到10家。
(四)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引导企业加快产业链延伸,实施建链、补链、强链技术改造项目,加快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力争到2020年,
全省培植年营业收入过2000亿元的产业集群10个,1000-2000亿元的30个,
500-1000亿元的60个,100-500亿元的200个。
(五)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加快构建大企业“双创”平台和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第三方“双创”平台新体系,积极推广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型制造等智能化生产新模式。
力争到2020年,
全省信息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万亿元;
山东工业云平台企业用户达到1.6万家;
重点制造业骨干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普及率达到90%。
(六)大力发展绿色制造
大力发展绿色设计、绿色智能制造技术,采用先进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提高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水平。
力争到2020年,全省万元GDP能耗比2015年降低17%。
二、具体措施
(一)重大技改项目推进行动
进一步加大重点技改项目的招商引资和组织推进力度,建立完善技术改造重点项目库,定期编制技术改造投资指南,发布年度重点项目导向目录。
(二)百年品牌企业培育行动
组织实施品牌基础、品牌形象、品牌传播、品牌创新、品牌人才和品牌国际化六大提升工程,培植特色品牌,打造百年品牌企业。
建立完善企业品牌发展组织体系,加强自主品牌的保护和运用。
支持企业争创国家级质量标杆,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推动建立企业诚信体系,促进质量和信誉发展。
广泛开展质量、品牌专业人才教育培养和科学研究,加快培养品牌专业人才。
推动重点企业加入国家品牌推广计划,增强海外推广力度
(三)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
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制定发布重点行业技术发展白皮书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
依托省级企业技术创新项目,超前部署重大关键技术攻关,着力突破一批技术难题。
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
支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鼓励行业骨干企业牵头成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培育创建一批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促进企业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
(四)新兴产业培植行动
聚焦新一代高端装备、新材料、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加快崛起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和示范平台。
(五)产业集聚发展转型示范行动
围绕《〈中国制造2025〉山东省行动纲要》,重点打造一批核心竞争力强、产业层次高、特色和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
培育创建一批主导产业特色鲜明、发展水平和规模效益居行业领先地位的国家级、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加强工业园区改造,推进资源能源高效利用,实现废物和污染物最大限度减排,到2020年,省级以上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
(六)智能制造推进行动
以建设新型智慧园区和智能工厂为重点,每年选择30家行业龙头企业实施智能工厂改造,选择500家行业骨干企业实施智能车间改造。
加快提升高端智能装备国产化水平,研发推广一批对行业转型升级具有重大影响、在国内率先实现重大创新或能替代进口的首台(套)装备和关键核心零部件。
加快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建设和智能化转型,加强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七)工业强基行动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聚焦核心工业基础能力薄弱环节,组织实施工业强基工程。
加大对“四基”领域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引导产业投资基金和社会资本投向“四基”领域重点项目。
(八)骨干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提升行动
按照“分类培育、一企一策”的原则,采取“行业抓龙头、分级抓骨干”的办法,支持企业做优做强做大。
在每个行业重点培植5至10家规模大、带动强的行业排头兵企业,同时实施省市县分级培育,实现千亿级、百亿级、十亿级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梯次发展。
引导企业长期专注于细分产品市场创新、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牌培育,带动和培育一批企业成长为单项冠军企业。
(九)“互联网+”行动
加快推动互联网与重点产业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打造重点产业发展新优势。
加快研发设计、智能制造装备、技术工艺、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的综合应用,实现全流程信息共享、实时交互和业务协同。
开展企业上云试点示范,以“云服务券”财政补贴方式推动“企业上云”。
(十)“工业绿动力”行动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
大力推广新能源应用,提高新能源在工业领域利用水平,减少化石能源消耗。
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鼓励引入第三方治理单位开展专业化污染治理。
(十一)产融合作行动
建立常态化政、银、企对接机制,组织开展项目对接、融资洽谈、政银企联合现场办公等活动。
建立融资需求项目库,完善省市县三级产融合作信息对接交流网上平台,引导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差异化的金融产品与服务。
(十二)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行动
严格化工类项目核准备案权限,提高项目准入门槛,严禁新上淘汰类、限制类化工项目,从源头控制新增高风险化工项目。
高标准规划专业化工基地和产业园区,提高产业发展的聚集度和规模效益。
加强化工产业技术改造,提升安全生产能力,加快转型升级步伐。